一年200多萬件服裝從這里發出,回歸勢頭很猛啊
4月6日上午7時30分,天門高新園長灣社區居民楊靜容吃完早飯,忙完手頭的家務活,才不慌不忙地出門。她打工的服裝廠就在社區里,步行僅兩三分鐘。
一到廠里,楊靜容就直奔工位,上腰、貼兜、側縫明線……雖然進廠時間不長,但她干起活來已十分利索。
楊靜容務工的地方叫彩虹服裝加工廠。在3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,幾十臺縫紉機和一堆原料布匹、成品服裝碼放得整整齊齊。
“像這樣的服裝加工廠,我們這里已經有100 多家。”社區相關負責人吳佳文說。
一年200多萬件服裝從這里發出
長灣社區屬于城郊社區,原住居民大約1600多人。雖然面積不大,但這里交通便利、基礎設施相對完善。近兩年,市政府還在社區附近引進了物流公司。
產業“水到”,只待“渠成”。
去年以來,天門籍在外服裝老板返鄉創業熱情高漲。長灣社區因其良好的區位條件,很快成為老板們眼中的“香餑餑”。“回歸勢頭太猛了!”吳佳文感慨,一年時間,這里就聚集了包括服裝加工廠、面輔料廠、裁燙房、服裝電商企業共133家。
“這里房租便宜,生產成本比廣州要低很多,回來創業是對的!”彩虹服裝加工廠老板姚磊分析,目前,服裝產業的發展趨勢是“多品種、少批量、快交貨”,隨著電商、物流迅猛發展,這些在天門都能實現。目前,他的加工廠已形成從裁剪到制衣再到包裝發貨的“一條龍”生產線。
彩虹服裝加工廠在社區的東頭,往西走,幾乎每家房前都豎著各式各樣的招牌,居民小樓變成了一個個服裝加工廠、各類服裝輔料、電商企業的門頭店鋪,縫紉機運行的“噠噠聲”不絕于耳。
社區最早落戶的添之桐服裝加工廠剛剛完成重新裝修,新添了不少設備。“從最初的單人獨干到現在能吸納30多人就業,我也是乘上了社區服裝產業發展的東風。”老板項晴說。
吳佳文介紹,據他們統計,社區的服裝加工廠一年大概能出貨200多萬件,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。
600多勞動力端穩就業“飯碗”
“一邊照顧孩子,一邊打工賺錢,太方便了。”在彩虹服裝加工廠,30多歲的張亞運手中布料翻飛,頭也不抬地說。
張亞運介紹,為了方便照顧在附近上學的孩子,去年,她在長灣社區租了個兩室一廳。但是孩子每天上學后,自己在家里沒事干。“試過出去找工作,不是太遠就是時間太緊,顧不過來。現在好了,在社區就能打工,時間靈活,能照顧到孩子,每個月還能掙4000多塊錢。” 在長灣社區,與張亞運情況相似的,不在少數。原來,該社區緊鄰幾所中小學,不少學生家長選擇在該社區租房陪讀。充足的勞動力和旺盛的就業需求為服裝產業在長灣興起就好比“瞌睡遇到枕頭”。目前,社區的服裝產業帶動了包括社區居民和陪讀家長在內共600多名勞動力就業。
“前幾年,為了掙錢,大半年才回趟家。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,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,一個字,好!”社區居民李文靜說。
吳佳文坦言,社區很多在外打工的居民都想回來,之前因為沒有大的產業,留不住,現在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。
既收租金又打工 居民有了雙收入
在另一家服裝加工廠里,50歲的張新仿正在忙著裁剪布料。“我既收老板的租金,又給老板打工,有兩份收入。”張新仿說。
張新仿是長灣社區4組居民。去年,他把家里的住宅樓一樓出租給了這家服裝加工廠,面積大概120平方米,一年租金一萬多元,老板又反過來請他做裁剪工,每月工資5000多元。“算下來一年收入有將近8萬塊,不比在外面打工差。”張新仿臉上掩不住高興。
“一年到頭門緊閉,春節回來灰滿地。以前,家鄉的房子對打工人來說就是過年住幾天的‘旅館’。”吳佳文說,“現在,不少居民選擇像張新仿一樣留在家里,既收租金又為服裝廠打工,一舉兩得。”據社區統計,這100多家服裝企業一年能為社區居民帶來租金300多萬元,拓寬了居民的收入渠道。不僅如此,每年還能為社區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30萬元。
眼下,隨著服裝加工廠的增多,面輔料、電商、快遞等服裝關聯企業也聞風而來,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。
記者彭丹 吳述明
一到廠里,楊靜容就直奔工位,上腰、貼兜、側縫明線……雖然進廠時間不長,但她干起活來已十分利索。
楊靜容務工的地方叫彩虹服裝加工廠。在3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里,幾十臺縫紉機和一堆原料布匹、成品服裝碼放得整整齊齊。
“像這樣的服裝加工廠,我們這里已經有100 多家。”社區相關負責人吳佳文說。
一年200多萬件服裝從這里發出
長灣社區屬于城郊社區,原住居民大約1600多人。雖然面積不大,但這里交通便利、基礎設施相對完善。近兩年,市政府還在社區附近引進了物流公司。
產業“水到”,只待“渠成”。
去年以來,天門籍在外服裝老板返鄉創業熱情高漲。長灣社區因其良好的區位條件,很快成為老板們眼中的“香餑餑”。“回歸勢頭太猛了!”吳佳文感慨,一年時間,這里就聚集了包括服裝加工廠、面輔料廠、裁燙房、服裝電商企業共133家。
“這里房租便宜,生產成本比廣州要低很多,回來創業是對的!”彩虹服裝加工廠老板姚磊分析,目前,服裝產業的發展趨勢是“多品種、少批量、快交貨”,隨著電商、物流迅猛發展,這些在天門都能實現。目前,他的加工廠已形成從裁剪到制衣再到包裝發貨的“一條龍”生產線。
彩虹服裝加工廠在社區的東頭,往西走,幾乎每家房前都豎著各式各樣的招牌,居民小樓變成了一個個服裝加工廠、各類服裝輔料、電商企業的門頭店鋪,縫紉機運行的“噠噠聲”不絕于耳。
社區最早落戶的添之桐服裝加工廠剛剛完成重新裝修,新添了不少設備。“從最初的單人獨干到現在能吸納30多人就業,我也是乘上了社區服裝產業發展的東風。”老板項晴說。
吳佳文介紹,據他們統計,社區的服裝加工廠一年大概能出貨200多萬件,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。
600多勞動力端穩就業“飯碗”
“一邊照顧孩子,一邊打工賺錢,太方便了。”在彩虹服裝加工廠,30多歲的張亞運手中布料翻飛,頭也不抬地說。
張亞運介紹,為了方便照顧在附近上學的孩子,去年,她在長灣社區租了個兩室一廳。但是孩子每天上學后,自己在家里沒事干。“試過出去找工作,不是太遠就是時間太緊,顧不過來。現在好了,在社區就能打工,時間靈活,能照顧到孩子,每個月還能掙4000多塊錢。” 在長灣社區,與張亞運情況相似的,不在少數。原來,該社區緊鄰幾所中小學,不少學生家長選擇在該社區租房陪讀。充足的勞動力和旺盛的就業需求為服裝產業在長灣興起就好比“瞌睡遇到枕頭”。目前,社區的服裝產業帶動了包括社區居民和陪讀家長在內共600多名勞動力就業。
“前幾年,為了掙錢,大半年才回趟家。現在在家門口就能上班,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孩子,一個字,好!”社區居民李文靜說。
吳佳文坦言,社區很多在外打工的居民都想回來,之前因為沒有大的產業,留不住,現在服裝產業的快速發展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。
既收租金又打工 居民有了雙收入
在另一家服裝加工廠里,50歲的張新仿正在忙著裁剪布料。“我既收老板的租金,又給老板打工,有兩份收入。”張新仿說。
張新仿是長灣社區4組居民。去年,他把家里的住宅樓一樓出租給了這家服裝加工廠,面積大概120平方米,一年租金一萬多元,老板又反過來請他做裁剪工,每月工資5000多元。“算下來一年收入有將近8萬塊,不比在外面打工差。”張新仿臉上掩不住高興。
“一年到頭門緊閉,春節回來灰滿地。以前,家鄉的房子對打工人來說就是過年住幾天的‘旅館’。”吳佳文說,“現在,不少居民選擇像張新仿一樣留在家里,既收租金又為服裝廠打工,一舉兩得。”據社區統計,這100多家服裝企業一年能為社區居民帶來租金300多萬元,拓寬了居民的收入渠道。不僅如此,每年還能為社區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近30萬元。
眼下,隨著服裝加工廠的增多,面輔料、電商、快遞等服裝關聯企業也聞風而來,集聚效應越來越明顯。
記者彭丹 吳述明
贊過的人